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曖昧是?

(Source: 《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Facebook 專頁)

曖昧是……

曖昧是,一段關係中最美麗的時間。

曖昧是,雙互在暗戀對方,眾人也都覺得你們該在一起,卻又不知道發了甚麼神經久久沒有告白。

間中會說些情話,卻從來不敢告訴你我的心意,我會毫不忌諱地告訴你我在想你,卻從沒勇氣告訴你我想跟你一起。

曖昧是,除了拖手親嘴擁上床,還有不能說出「喜歡」和「愛」這兩個禁語之外,我們都去做盡情侶間會做的事,只是,我們不是情侶。

因為越是喜歡,越怕失去所以越不敢貿然告白。總是深信該等待「最佳時機」,因為我怕告白後,你會告訴我我只是你的好朋友,然後一切就再也回不到從前這一場賭博,賭注太大,所以我還在等待。

愛情會讓人變得自卑,看見你跟別人的互動總會讓自己不禁亂想,猜測你的心意。

但原來你也一直在等待我的追求。

我們一生人總是要錯過一兩次所謂的「最佳時機」,我們才會明白,其實沒有所謂的「最佳時機」。

暗戀一個人,我們都知道太早表白,很可能會換來一聲拒絕,被「Friend Zone」,那是一輩子的判刑永不超生,我們都怕,只能把心意好好收藏,說起曖昧的說話還要在後面加「哈哈哈哈」,因為我怕讓你覺得我認真了,會把你嚇走。

所以我一直在等待,等待那個「時機」。

但時間久了,你覺得我不喜歡你了,沒人膽敢主動踏出一步時,另一個他就會出現把你搶掉。

那時候特意擦過的手背,那時候特意深情的凝視,每件為你做的小事,只為換來你嘴角的上揚。但全都變成了最美好的回憶。

所謂最佳時機,就只有在表白那一刻才存在於世上,這世上沒有必勝的仗,所以不去表白,就沒有那一個時機出現。

曖昧跟暗戀的分別是,曖是在你對我的反應裏,我是察覺到你也應該是喜歡我的。所以到了曖昧的階段,最後也失敗了的話,證明了只有兩個可能:一是你白痴,一是你賤格。

電影《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的其中一張宣傳照裏寫道:
「曖昧是,明知最終會破滅的泡沫,我們都小心翼翼地,迷戀著那一觸即碎的脆弱。」

曖昧是會讓人沉迷的,因為你的一顰一笑而牽動的心跳,因為你跟別人的互動而萌生的醋意,甜的酸的,重要的是我全個世界只剩下你,有一剎,我希望那會是永遠,因為原來我愛上了愛上你的感覺,那種患得患失,讓我當上了一回主角。
因為太過迷戀,或者覺得大家之間的愛意還未發酵得夠好,然後一味的等待,享受那份曖昧,最終女主角被半途殺出的男角追走了,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你不夠聰明。
另一種是,享受著曖昧的甜美,不甘變成相戀把這美好的感覺打碎,便長期保持這種關係,這代表你,太賤格。

但無論如何,選擇了最美麗的曖昧,我們便錯過了或許是一生的相伴。

你足夠清醒去離開曖昧,勇敢地下一場賭注去下一個階段嗎?All in or nothing

關於曖昧,我們都不懂。比真正要開始一段感情更不懂。

寫這一篇,是因為突然一個很久以前followFacebook Page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有一個新的Status,它再貼了《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的Youtube Link
這是一套我很喜歡的電影,麥曦茵導演的戲很值得觀賞,打從籌備的時候就已經很期待,電影的Facebook Page當時久不久便會貼一些關於「曖昧」的法則,每一句都敲中了自己。我忘了它是甚麼時候上映的,因為我是在「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2014」時就已經買了票進場看,當然很大的原因是為了看王敏奕的!哈哈哈哈。但其實也是為了讓自己沉醉在「曖昧」的氣泡之中,讓自己當一下悲劇主角,讓自己有機會哭一下,對,我也是自己文章裏的悲劇主角(另看《悲劇主角》);那時是跟最好的朋友去看,但關於友情,那又是另一篇文章的事。


關於曖昧,希望各位也有機會欣賞一下麥導的這一套電影,《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

曖昧是?

(Source: 《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Facebook 專頁)

曖昧是……

曖昧是,一段關係中最美麗的時間。

曖昧是,雙互在暗戀對方,眾人也都覺得你們該在一起,卻又不知道發了甚麼神經久久沒有告白。

間中會說些情話,卻從來不敢告訴你我的心意,我會毫不忌諱地告訴你我在想你,卻從沒勇氣告訴你我想跟你一起。

曖昧是,除了拖手親嘴擁上床,還有不能說出「喜歡」和「愛」這兩個禁語之外,我們都去做盡情侶間會做的事,只是,我們不是情侶。

因為越是喜歡,越怕失去所以越不敢貿然告白。總是深信該等待「最佳時機」,因為我怕告白後,你會告訴我我只是你的好朋友,然後一切就再也回不到從前這一場賭博,賭注太大,所以我還在等待。

愛情會讓人變得自卑,看見你跟別人的互動總會讓自己不禁亂想,猜測你的心意。

但原來你也一直在等待我的追求。

我們一生人總是要錯過一兩次所謂的「最佳時機」,我們才會明白,其實沒有所謂的「最佳時機」。

暗戀一個人,我們都知道太早表白,很可能會換來一聲拒絕,被「Friend Zone」,那是一輩子的判刑永不超生,我們都怕,只能把心意好好收藏,說起曖昧的說話還要在後面加「哈哈哈哈」,因為我怕讓你覺得我認真了,會把你嚇走。

所以我一直在等待,等待那個「時機」。

但時間久了,你覺得我不喜歡你了,沒人膽敢主動踏出一步時,另一個他就會出現把你搶掉。

那時候特意擦過的手背,那時候特意深情的凝視,每件為你做的小事,只為換來你嘴角的上揚。但全都變成了最美好的回憶。

所謂最佳時機,就只有在表白那一刻才存在於世上,這世上沒有必勝的仗,所以不去表白,就沒有那一個時機出現。

曖昧跟暗戀的分別是,曖是在你對我的反應裏,我是察覺到你也應該是喜歡我的。所以到了曖昧的階段,最後也失敗了的話,證明了只有兩個可能:一是你白痴,一是你賤格。

電影《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的其中一張宣傳照裏寫道:
「曖昧是,明知最終會破滅的泡沫,我們都小心翼翼地,迷戀著那一觸即碎的脆弱。」

曖昧是會讓人沉迷的,因為你的一顰一笑而牽動的心跳,因為你跟別人的互動而萌生的醋意,甜的酸的,重要的是我全個世界只剩下你,有一剎,我希望那會是永遠,因為原來我愛上了愛上你的感覺,那種患得患失,讓我當上了一回主角。
因為太過迷戀,或者覺得大家之間的愛意還未發酵得夠好,然後一味的等待,享受那份曖昧,最終女主角被半途殺出的男角追走了,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你不夠聰明。
另一種是,享受著曖昧的甜美,不甘變成相戀把這美好的感覺打碎,便長期保持這種關係,這代表你,太賤格。

但無論如何,選擇了最美麗的曖昧,我們便錯過了或許是一生的相伴。

你足夠清醒去離開曖昧,勇敢地下一場賭注去下一個階段嗎?All in or nothing

關於曖昧,我們都不懂。比真正要開始一段感情更不懂。

寫這一篇,是因為突然一個很久以前followFacebook Page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有一個新的Status,它再貼了《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的Youtube Link
這是一套我很喜歡的電影,麥曦茵導演的戲很值得觀賞,打從籌備的時候就已經很期待,電影的Facebook Page當時久不久便會貼一些關於「曖昧」的法則,每一句都敲中了自己。我忘了它是甚麼時候上映的,因為我是在「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2014」時就已經買了票進場看,當然很大的原因是為了看王敏奕的!哈哈哈哈。但其實也是為了讓自己沉醉在「曖昧」的氣泡之中,讓自己當一下悲劇主角,讓自己有機會哭一下,對,我也是自己文章裏的悲劇主角(另看《悲劇主角》);那時是跟最好的朋友去看,但關於友情,那又是另一篇文章的事。


關於曖昧,希望各位也有機會欣賞一下麥導的這一套電影,《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歐洲,其實沒你想的那樣好

(Source: http://www.bootsnall.com/europe)

歐洲對你來說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我對歐的認識很多時都來自以前的宗主國,然後就是看旅遊節目得來的,再來就是上網看其他國家的片段,我們在香港,都有一種對歐洲的痴戀,沒甚麼來由的,總之歐洲就是好,中世紀建築,山明水秀,隨街亂抓都抓到的俊男美女,金髮,輪廓分明,男的高大,女的玲瓏浮凸,這些大概都是我們在香港對他們歐洲的固有印象。
都只看到歐美好的一面把它無限放大,但去過的人,或者與歐洲人相處過的都會知道,他們不都是想像那般美好。

會突然有感寫這篇,是因為在英國快生活了接近一年,已經第二次來這邊生活,然後間中會到歐洲大陸旅行,這些年來再加上最近旅行期間碰到的一些港人之中閒的經驗,從他們口中聽到很多對歐洲失望的言論,便有很大的感受。他們說的關於事實的部份我很同意,反正事實的部份就怎樣看也是事實,但在乎你是怎樣看這些所謂的事實。寫這篇文是想大家在去歐旅行前調整一下對「歐洲」這兩個字的觀點和看法,因為當我們旅遊或者在別的國度生活,我們是進入了別人的文化,經歷他們的文化,我們不放下自己,就自然會覺得別人的文化奇怪、不能接受。

有人認為歐洲人其實超級骯髒(相對於港日台韓,省卻了哪些國家,自己領會吧),他們的房間大多都極度混亂,衣服滿地(當然一定有例外的人,但我指的是相對大部份人);他們總愛食完飯不洗碗,比較好的會等到煮下一餐飯前才洗乾淨用,最差的會把家中所有煮食用具都用光才一次過洗;他們不怎麼愛穿鞋,多數也會脫鞋在家中走來走去(在辦公室也會);他們愛脫掉鞋子把腳放在椅上,多數都會在火車、巴士上見到,也有些人連鞋都不脫就放上去了;他們通常起床時洗澡,所以他們不會洗乾淨自己才睡;他們愛咬手指甲,男男女女也是;男的有時會到後巷小便,而且有些在公廁上完廁所也不洗手然後滿街都是碎玻……有太多其他的事,若果不是看見附的建確定自身處歐的話我會有一刻以為自到了隔的鬼國旅行這些若果用我們香港的準則去看,沒有人會受得了。

但歐洲人也有好的一面,他們很珍惜大自然所給予的一切,所以他們開始很努力的去回收所有資源,盡量減少製造垃圾;他們人很自信,他們也懂很多,雖然有時候他們會過份自信,特別是那種剛學士畢業未做過工作就會以為自己都認識了整個世界一樣,不過很值得欣賞的是,他們那份自信,是必須的,(關於自信,請另見《走自己的路, 做個自我中心到爆棚的人》),而且他們很具國際視野,他們由東方到西方都可以跟你聊得上來……也一樣,有太多其他值得欣賞的地方,不太能一一列出來,但列這些其實也不是我的原意。

看到這裏都以為我都很討人嗎是的話我就不會來這邊生活第二次了因為這些我幾年前來第一次時就已知道了
我一開始說這篇文章是想大家去調整一下心理落差,免得來了之後會失望,當然風景是不會讓你失望,落一轉酒吧也能很快樂的出來,但若果看清楚一點,可能你會失望,因為我實在聽太多了。
我想說的反而是,不要嘗試為歐洲人去定性,有些事,是需要知道的,但知道了就好,不是所有人也都一樣,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就已經很不同,當然某些特性在他們身上都能找到,例如瑞士人很守時,法國人比較常遲到,德國人很自律,英國人比較沒那麼斤斤計較等等,但其實這些都是所謂的stereotype。
我嘗試用比較中性的角度去寫,但其實是不可能,因為很多事情是相對的,所以為了讓讀者明白,我上半段用了香港人的角度去寫,目的其實是想說,想去了解他們,首先不要帶著一面倒的觀念(好的還是差的),然後就是要去打破自對他固有的定位,沒有事情是絕對的,你覺得脫鞋放上公眾地方很不衛生嗎?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們覺得沒有問題,有誰可以界定誰是衛生嗎?日本人也會覺得我們不衛生吧。

所以到別的國家旅行,尊重別人的文化,你認為好的壞的,也要尊重,嘗試停止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他們,開放自己,我想唯有這樣才能真真正正去感受別人的文化。當然,前提是你不只是想到此一遊,而是想去感受別人的文化。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走自己的路, 做個自我中心到爆棚的人

(Source: http://www.lovequotesmessages.com/)
繼《中學生記住談戀愛》之後,我又要出文教壞細路,因為好像快要DSE放榜。但其實這篇文也不算是為應考生而寫,因為寫的,是教育制度,生活,和做人。

我想這個話題也是討論到爛掉還是沒有甚麼答案,反正我們人生就是一個謎團。

畢業了,做甚麼才好呢?

我會說,做自己就好了。

不要怕做一個突出的人,但不是要為突出而突出,而是因為每個人也生而不同,做自己就好了,做自己並不羞恥。
香港的教育制度教育我不要做突出的人,也教育我們不用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社會一直教育我們要去做別人,那我們怎麼會做得好呢?再延伸下去,如果我跟你都一樣,那我存在的價值又是甚麼呢?

在香港長大,從小就被灌輸長大後要當醫生當律師,但是,顧著父母的期望其實是把托的,連自己也未照顧得到自己,背負別人的期望反而會拖死自己。

我也不是說甚麼也不做,就只是留在家,始終社會是社會,你要突出自己,不是靠那些甚麼甚麼興趣班,當然,有興趣就去上,但抱住一個被逼參加的心態,到頭來甚麼也不會是,我有很多朋友,八級琴,現在也沒再彈,當然有些是因為忙,也有些坦言當初是被逼的,這樣的話,其實學來為了甚麼,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

回到正題,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來的,也是一個極度現實的人,矛盾嗎?不矛盾,只是我懂得生存,但我不會忽略一切能追夢的機會。我知道怎樣可以擊倒其他的候選人,但我不認為要勉強去做一份,只是別人認為你應該做的工作。

要有一份好的履歷,不是那些甚麼甚麼獎狀可以幫得了你,當然我不能否認的是,哲學點來說,「有」是永遠好過「沒有」的,但簡單如找工作來說,最重要的是讓未來老闆看得見一個立體的你,所以很直接,那些獎狀讓人看得見另一面的你,但一個人的立體面不只是這些。

我常常認為應該去做一樣自己喜歡的事,或者自己擅長的事,當然我不可以經常拿香港跟歐美比較,始終環境文化不同,社會福利也不同,但有一樣特點,是他們很享受工作,在香港長大的人未必會明白這一點為何,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被灌輸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這一個概念。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被教育要去當醫生律師。
但我不認為職業有分貴賤,一個人當得了醫生,只是因為他適合當醫生,僅此而已,不要把一個醫生無限放大,其他所謂專業人士也是,他們也是普通人一個。當然我也要為專業人士說一聲,他們面對的壓力也相對地大,當然,人工包的,所以也別太羨慕。
當然香港的社會制度問題,製造了很多階級,以致所有人也覺得要當個專業,但若果你不是真心喜歡這個工作的話,你會從心底裏討厭這份工作,但因為是專業的關係,沒有人有勇氣離開,然後往後的人生是怎樣你可以想像得到。

所以我說,有想做的事就去做。
如果有想去參加的比賽就去參加,有課程想學就學,沒有就沒有,也不要緊,但只要不是明明有卻因為太懶而不去做。

每件事也是經驗,是不可取替的經驗,即使「失敗」了也不要過份詮釋為失敗,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失敗,就只有在我們也放棄自己時才算是失敗,我們沒能走上「最好」的道路,但那只是生命的經驗罷了,每個人在不同時候也有關於生命的課堂要去上,有一些經驗是無法取替,可能你透過讀一個副學士,學會了把握機會,這是一些很重要關於生命的概念,那不是順利讀到大學的人會比你更明白的事。

我們常會羨慕別人的路平坦順利,但我們從沒想過自己的道路其實可能從沒有「平坦順利」這一個可能性出現過,每一個人的生命之所以不同,就是在於我們的道路從不會是一樣,你看別人的路是直路,因為那是別人的路,你看你自己所走的路迂迴,但其實這條路可能已經最快的捷徑,所以停止羨慕別人,好好去專注在自己的身上。

也很重要的一樣,就是要相信自己,想做一件事,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做就全力去做,總之底線是,不要讓自己後悔,輸抑或所謂的失敗,只是一個經歷,沒甚麼大不了,但重要的是這些經歷是只有你有,而沒有人能磨滅,可能你這次不輸,下一次就未必會贏得到,你怎麼能這麼肯定,不去輸這一場賽事,你下次一參加就一定能奪冠,所以不要去介懷這一次的得失,我整個理論是沒法被證實,所以我的重點是,做了就不要想,做了就不要後悔。

想做就做,最緊要的是去做,不是想了就算,「做」比「不做」好,正如「有」總比「沒有」好,做了,無論好壞,也會有得著,不要理會別人的評價。

我也不是說,有夢想,跟著自己心願去工作,就可以一勞永逸,也一定會有捱麵包的時候,甚至連麵包也沒得吃的時候,我沒有嘗試要去美化「追夢」整件事,只是,去當別人期望的你,只會在捱過十年後,就後悔,為甚麼當初沒有做喜歡的事,這些論調不是我創出來的,近幾年聽很多,只是,去追夢,我們變相是對自己負責任,亦是我們本身就應該要做的事 — 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跟隨別人的意願去做的時候,難道失敗了要去賴三賴四,去怨你父母嗎?你不能,那麼乾脆我們一開始就去走自己想走的路。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沒有資格說這些話,因為我算是這個教育制度下受益的人,我順利的一步一步入大學,現在是專業人士,又到了外國讀碩士。我不是要去炫耀,因為我不覺得有甚麼好值得炫耀,因為一切只不過是我是這個扭曲的教育制度下,適應得到的人,說適應可能也有點扭曲了我的原意。我想表達的,是這個制度,為一大班人中的其中一部份人設計出來,所以這一群人便得益了,其他在核心外圍的,便被定義為失敗者,但我不同意,因為一個社會之所以能運作,正正是因為任何人也存在,所以我覺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很重要,要去打破這一個規範,就只有這樣做。我是一個專業人士,只是我有那一方面的能力,並不代表我比任何人好或者出色,只是一個扭曲的制度建構了這種扭曲的價值觀罷了。